1 Warhol vs 200 Cryptopunks

Andrew Chen 在 Twitter 做一個 Would you rather 投票:

我昨天看到這個投票時,想都沒想就選 200 Cryptopunks。投完看到投票結果,我還很訝異原來是 Warhol 領先(是我先離開同溫層了?)。後來一整天我都在想自己有什麼轉變嗎?為什麼很直覺就選 Cryptopunks?我在想,應該是這一兩年很相信 Crypto,以及經過幾週比較密集看 NFT 後,我對 NFT 的發展有很大的轉變和想像。

我在投票後的我在 Twitter 回覆的想法:

我覺得 Warhol 的年代他所帶起的 movement 和藝術價值已經接近是廣泛有共識的定局,但當我們看這一路從傳統藝術到數位藝術到現在 NFT 化的演進,Cryptopunks 或其他 NFT 藝術作品卻還沒有取得廣泛共識,怎麼定位他們的價值和在各個領域的意義。甚至大多數人,不管是在藝術界、網路新創圈、即使在 Crypto 圈都還很多人懷疑 NFT,或其實就從來沒有認同過 Crypto。不過,事情都在早期發展中,只能說每個案子帶給不同人對未來的想像都不同。

我覺得這就是有趣的地方吧。因為大部分的人不相信,所以有興趣的人都還有「參與」甚至成為早期「社群」一份子的機會,不管參與方式是去購買擁有,或加入一些案子,或只是觀察各種新的發展,應該都會有些自得其樂的那種 Few understand 的樂趣。

當今數位的環境,可以讓我們更不受地理限制地去參與加入社群和分享。現在投入 NFT 的一些藝術家,都會建立自己的網站顯示 portfolios,也在 Discord、Twitter 主動發聲開聊天室談論創作背後的想法,主動私訊聯絡潛在的收藏者。我反而不容易想像現在一個「非數位」的藝術未來有沒有好的方式去擴展市場和經營社群,接觸到更多觀眾。

如果可以回到 1996 年,我會想怎麼更參與 BBS 或 ICQ?

如果可以回到 2000 年,我身邊沒有什麼人上網,我會不會參與寫電子報或應徵像 Yahoo 這樣的網路公司?

如果可以回到 2007 年,我覺得 iPhone Map 根本不堪用,如果要手機開網頁網路費貴到不行,覺得還是 Sony/Nokia 方便多了,我看得到之後的 App store 的機會嗎?

如果可以回到 2013 年,當好友從 coinbase 傳給我 BTC 0.03 的晚餐錢,我覺得他太費工還是啟發我未來的金融世界的想像呢?

Ref:

--

--

CJin is my tonic

藉寫文及 podcast 整理自己對網路及軟體新創、創投、創業的想法。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 Cjin’s 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