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矽谷籌資工具的演進

CJin is my tonic
3 min readApr 4, 2019

--

最近在矽谷有兩個籌資工具上的演進:

photo credit: pixabay

— RBF: Revenue-Based Financing

現在一家新創公司,尤其是電商類,籌到早期投資的錢,大概 40% 籌來的錢都拿去花在買 google/facebook 廣告做 customer acquisition了。

但其實以有經驗的電商來說,像許多 D2C (Direct to customers)類的電商,這些廣告費都會因產品銷售出去之後,很快再賺回來。但為了籌這筆 customer acquisition 的廣告費,公司花一堆時間找創投 pitch,被問一堆公司團隊、願景的問題,也賣掉了自己的 equity,只為了週轉的廣告費就稀釋掉自己股份。所以有了 RBF 這樣新型態的投資,讓新創在找創投之外的另外一個籌資管道。

這個 Clearbanc 就是一個這樣的 RBF 服務的公司。Clearbanc 有自己的 term sheet,宣稱有公式可以很快地審核新創公司 unit economics,48 小時後撥款。投資金額就是讓新創買網路廣告,賺 6% 的利息。所以實作上,新創從每個月的營收拆分一個 % (好比拆分 20%,依投資金額,拆分比不同)給 Clearbanc,拆分收入直到還清本+利 6%。

這樣的 RBF 公司已經有幾家,這類服務可稱作 Capital-as-a-Service 了。

— Post-Money SAFE.

另外一個趨勢是 Y Combinator 去年推出的 Post-money SAFE。YC 從 2013 年推出對新創和早期投資人很大創新的籌資合約 SAFE (simple agreement for future equity),500 Startups 之後也推出了 KISS (Keep it Simple Agreement),convertible securities 的概念,讓早期新創在投資籌資的速度快很多,也省很多律師費。通常要到 A 輪後,才談 equity financing。

不過之前的 SAFE 是以 Pre-Money 計算,每當新創有新投資人加入,Cap Table 上的估值就會增加,投資人和新創恐怕都不大好算自己到底可以佔多少股份。

YC 自去年九月推出了新的 Post-money SAFE,之後的投資也都採新式 Post-money SAFE。這對投資人是比較友善,可以鎖住佔股的 %。

但對創業者就得小心計算,除非公司的成績有能力短期逐漸提高 Cap,不然就是得留意,早期不要稀釋得太快。

--

--

CJin is my tonic
CJin is my tonic

Written by CJin is my tonic

藉寫文及 podcast 整理自己對網路及軟體新創、創投、創業的想法。歡迎收聽我的 podcast: Cjin’s Pod

Respons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