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美國創投產業歷史與演進
今年初開始,我和星箭廣播 Podcast 合作了一個新系列,談美國創投產業歷史和近年的演進。
這個系列目前做了三集。我們根據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 Tom Nicholas 的書 — VC: An American History 來介紹創投這個行業,和她牽連出的一串美國在近一個世紀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歷史。
這系列三集,每一集代表一個創投的年代,會各介紹三家具指標意義的創投。以下來簡單介紹這三集的內容。
第一集:矽谷、創投與 19 世紀的捕鯨業
第一集我們從這本書認識到創投業和一個聽起來與我們很遙遠的行業 — 捕鯨業,在很多面向非常相似!從其中的中間人架構、收入回報率、分紅方式、和經營上的高風險帶來的高報酬等。
我們也會談到早年美國東岸富人家族怎麼投入資金參與產業發展、VC 產業怎麼形成,如何演進至當今的有限合夥制 (Limited Partnership) 架構雛形。美國政府和民間因法規上鬆綁、戰後人才培育等,都直接間接培育出今日的創投和科技產業。
第一集會從創投前身 ARD 開始介紹,及三間最早期的美國創投:
- Draper, Gaither & Anderson (DGA)
- Greylock Capital
- Venrock
這集聊下來,我不禁想,創投是一個與捕鯨業的高風險高報酬,高不確定性這麼相似的產業,這些當年摸索出這個新行業的投資人,如果反思之前各種投資決定,究竟是希望自己很聰明很有想法,或希望自己是很幸運像中獎一樣「投中」未來呢?
第二集:從此之後這裡叫矽谷:八個叛徒、三家創投,與數不完的新創公司
說到創投的故事,當然也不能錯過最偉大的一頁 — 矽谷。
第二集節目,我們介紹西岸因天生的好條件及其尊重才華和開放的文化,吸引一大群願意冒險的人,從東岸遷移進駐創業。
幾個前導的創投發掘出奠基今日矽谷的高科技產業的公司,從半導體到 PC 到軟體網路,而當初什麼機緣開啟了矽谷的半導體產業?
故事從一個想就近照顧母親的半導體博士從東岸搬到西岸,八個工作不順覺得心委屈了的叛徒集體出走,無心插柳造就接下來半個世紀帶著全球科技產業起飛的矽谷。
在第二集我們也介紹在 1950 年代三家不同風格的創投:
- 重視人才的 Davis & Rock
- 重視技術的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KPCB)
- 重視市場的 Sequoia Capital
這幾間創投怎麼發跡,怎麼思考投資策略,投中 Intel、Apple 等一飛沖天的公司,我們從後見之明看看他們當年有哪些做對或做錯的決定。像其中的 KPCB、Sequoia 歷經數十年的經驗累積,他們怎麼傳承給新生代,至今仍是產業的佼佼者。創投真的從此形成了一個產業,這產業在美國帶頭下,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
本集後半段,我們也會走入 1990 的網際網路發展,經過硬體技術迭代,接著帶出了各種新的軟體應用,許多都還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服務。看到新機會的創投和創業者們,帶著夢想與資本,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也在 21 世紀初吹了一波很大的泡沫。
第三集:是創投也是創新者們:泡沫化後的新世紀創投趨勢
如果像書中所說,創投產業在 21 世紀後就沒有什麼大變化,那我們就生不出這系列第三集了。
但!容我以我倚老賣老,從 2004 年踏入網路新創圈及創投至今,我雖然一直在台灣,但也從不否認我總是嚮往這個產業的矽谷路線。我覺得自 2005 年起,矽谷的新創投們就在創造自己的新路線,帶著系統化思考與開源分享的精神,持續去嘗試和顛覆自己的產業與其他產業。
在第三集,我們從網路泡沫之後,繼續談到各種軟體應用起飛。呼應第二集提到的硬體進步快速迭代,從 PC 到手機、從撥接到寬頻,開發者和使用者所需的軟硬體越來越便宜,連網方式越來越容易,速度越來越快。這也讓想「創業」的開發者,不再需要投入非常大規模資金與人力才能實踐創業。
新生代創投有些相似的背景,許多是有成功的網路創業者出場經驗,樂於將自己的經驗分享成部落格、論文。當他們看到更年輕新生代創業者出現,會出手提供天使投資,有一些投資經驗後,再成立自己的創投基金,系統化地從事新創投資。
我們在這集也會介紹三個我覺得在近 15 年影響產業很大的三個創投/組織:
- Y Combinator (YC)
-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 Angel List
因我們在星箭廣播第 53 集已經仔細地介紹了 Y Combinator 的創業故事及她在近十年網路新創圈的影響及一大票成功的投資案。我們在這次創投系列第三集,花比較多篇幅談 a16z 與 Angel List。尤其是 Angel List,創辦人 Naval Ravikant 一直是致力於將創投投資新創的流程能更透明化、系統化,也努力推出新的作法,讓新創投資能民主化,不是只有在創投圈子內的才有參與投資的機會。
從 Web 1.0 → Web 2.0 → Social → Mobile,我們可以觀察到,創投越來越國際化,早中晚期創投階段越分越細,就像在早期階段,從種子 (Seed) → 種子前 (preseed) → 天使 → 甚至投資 idea-stage 標的的趨勢。這反映了早期投資的天使走向機構化、機構走向天使化,許多網紅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這一兩年陸續在領投 Syndicate 的案子,成立自己的個人基金、Rolling Funds 等,許多個人基金背後也是有大創投的支持,在投資的上下游各司其職。
同樣在晚期投資,也有很大的變化。這兩年由 Benchmark Capital 的 Bill Gurley 致力推廣的 Direct Listing (直接上市)、今年最搶話題的 SPAC 上市,PE Fund 踏進 VC Fund 市場等。
我認為今年最矚目的還有美國在三月 SEC 對 Equity Crowdfunding 法規鬆綁,一間公司一年由原本 107 萬美金股權群募的額度,提高到 500 萬美金。意思是現在新創公司,可以在群募平台上,以股份向一般大眾籌資,我們作為小散戶也有機會可以去投資新創公司。
以往在「保護投資人」的前提下,監管單位認為投資未上市公司比買樂透、去賭城賭博還危險。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散戶投資人看好一家公司,在未上市時,往往是沒有管道可以投資,只能等經過無數輪創投去堆疊出最高的價格才送公司到公開市場,等公司上市後才能公開市場買她股票。當我們聽到某某創投在什麼投資案上市後賺了上千倍,這也代表大眾投資人就是受「保護投資人」的法規限制,不能早點投資之外,還可能買到的是最貴的上市價格。
今年 Equity Crowdfunding 最有名的個案就是創作者平台 Gumroad 的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成功在法規鬆綁 3/15當天,在 12 小時內從 8962 位投資人募集到 500 萬美金,其中有 2000 多位是 Gumroad 平台上的創作者,這一輪 Equity Crowdfunding 平均投資額是 500 美金/人。
Gumroad 在 Republic 股權群眾募資的頁面:
Gumroad 在推廣 Equity Crowdfunding 時引用 Angel List 的創辦人 Naval Ravikant 的推文,為什麼擁有一家公司股份很重要。
Product Hunt 的創辦人 Ryan Hoover 也針對 Equity Crowdfunding 發表看法,認為 Ownership Economy 時代的來臨,這也反映在 Robinhood (如 Gamestop)、Crypto/NFT,用戶的參與已經不只是付費想要使用一個服務,還包括出資擁有服務的一部分,也就是 equity (或 token)。
在節目中我也會介紹到台灣的創業團隊,arc (codementor) 最近在 wefunder 上的 equity crowd funding,截至今天他的籌資案上線約一個月,從 700 多位投資人募集近 100 萬美金。
第三集節目最後,我也簡單提到我所看好的 Crypto 產業,在這些虛擬貨幣的專案中,如何導入去中心化的概念,也讓投資人可以參與這些專案的開發與治理。這些概念都像是更積極地在 Crypto 領域,為「傳統投資」與「新創投資」 在進行社會實驗般,去找出更適合當代及未來的投資與組織治理的模式。
我們這三集節目在農曆年前就開始準備,在閱讀與查資料的過程中,同時見到矽谷創投持續在推出新模式,也看到很多件法規鬆綁讓更多大眾投資人參與新創投資。
同時,在平行世界的 Crypto 圈有源源不絕冒出的新專案、新想法,去除中間人角色的同時,也顛覆了傳統 VC 以往一輪一輪 (series) 的投資模式。許多專案跳過 VC,直接面向投資人和社群發行 tokens。也有的專案利用程式設計,試圖找出比傳統金融市場更公平的 token 上市機制與發掘市場價格。這些都壓縮了傳統 VC 的經營空間,更是挑戰傳統 VC 在基金架構及作投資決策的速度。
藉這幾集製作過程,讓我自己也過得滿充實,不斷地去想這個產業許多既有模式可以再進化的地方,以及以創業者和創投的角度,怎麼去因應接下來更快速的轉變。就像是,現在有機會可以很容易經營一個個人基金了,我又怎麼從這些經驗學習找到投資的 thesis ,和找到有潛力的案源。
2020 年疫情爆發後,美國創投的投資金額,創下自 1999 年以後的新高,持續到 2021 Q1,即使全美還在封城中,各階段創投還是很積極地在搶案子,也因大家都 work from home,國界也越來越模糊,大家的投資觸角都延伸到美國以外。再加上 2020–2021 幾個大 IPO 持續誕生新貴,許多上市公司的早期員工也開始在 Angel List 組織 Syndicate 投資新案子。這一年在其中,真的感受很強烈。
談完這三集,也想鼓勵台灣的創業者,持續在 Twitter,Podcast,Clubhouse 追蹤這些「在雲端的矽谷」正在發生的大變化。國際市場募資的機會越來越多,但就是要花時間跟上這些資訊,也可以去思考這些創投新作法的脈絡,希望會對大家在想創業的 idea 和籌資的過程有幫助。
如果喜歡我的 Podcast,也歡迎從下面連結訂閱,我整理了我參與過的錄音的節目在這,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