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ck
有關 Slack 上市和一些 Slack 的故事
因為我很喜歡的服務 Slack 即將在 6 月 20 日在 NYSE 上市,自己也對 B2B/SaaS 的題目有興趣多了解,所以最近在看 Slack 的上市文件時,想寫一下這位我欣賞的網路創業者及他創辦過的服務。
Slack 創辦人 Stewart Butterfield 是之前很有名的照片服務 Flickr 的創辦人。其實在創辦 Flickr 之前,他在 2002 年於加拿大成立 Ludicorp,原本是要開發一款 MMORPG 遊戲,可惜這款遊戲並未成功推出。公司在 2004 年 pivot,轉向開發照片服務 — Flickr。Flickr 當年引領了 Web 2.0 風潮,2005 年以美金 $3500 萬賣給 Yahoo。(2018 年 Flickr 又被 Yahoo 易主賣給了 SmugMug。)
創辦人來過台灣演講
Flickr 賣給 Yahoo! 前後,各地網路創業者興起了 Web 2.0 風潮,大家談論著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是未來的趨勢。2006 年 9 月資策會邀請過 Stewart Butterfield 和 TechCrunch 的創辦人 Michael Arrington 來台灣舉辦 Web 2.0 座談。事隔 13 年,相信很多當年陸續在台灣投入網路創業的朋友來說,應還記憶猶新。
離開 Yahoo,再次創業開發遊戲
Butterfield 於 2008 年在 Yahoo 購併合約滿三年後離開,2009 年他和以前 Flickr 的創辦團隊,再成立一間新公司 Tiny Speck。因為前一次創業成功,這次在公司成立初期,就有 Accel Partners、Marc Andreessen 等人投資美金 $150 萬的種子輪,後來還有 SV Angel,Andreessen Horowitz 陸續加入投資,雖然還沒推出產品,就籌到了美金 $1,700萬。
這次創業 Butterfield 回到當年初衷,開發了一款 Flash 網頁版的 MMORPG 遊戲 — Glitch,遊戲在 2011 年推出上線了,很可惜因成績不夠理想,2012 年底就停止服務了。
開發公司內部溝通及協作系統
雖然遊戲推出的反應不如 Tiny Speck 的預期,但團隊在開發的過程中,一直希望有個系統能改善公司工作上的溝通和流程。起心是因為他們希望團隊成員能有個比 email 更好的系統,讓新舊成員都能存取公司過去的對話、決定、資料,並整合各種軟體工具於一處,保持這些資訊透明可搜尋。不過,市場上並沒有符合他們需求的系統,他們就想自建一個給內部使用。這系統也就是 Slack 的前身。
當初為什麼取名叫 Slack 呢?
從這則 Butterfield 的推文貼他在 2012 年跟另一位創辦人 Eric 聊天的對話可看出,在出現 Slack 這個名字之前,本來專案名稱(code name)是 linefeed。
Stewart: 我想到專案名稱可以叫什麼了,就叫 Slack 或 Slack App 吧 — 意思是 Searchable Log of All Conversation and Knowledge 可搜尋所有的對話和知識的紀錄
Eric: 我喜歡,但它有點負面意思,我們用戶會被稱為 Slacker (懶鬼)
Stewart: ta da! 那就這個吧!反正只是個專案名囉!
Slack 上線
2013 年 8 月,Butterfield 對外宣布了他們開發的團隊協作工具 Slack,已經提供 45 家機構測試使用。這些公司採用 Slack 後,減少以 email 作為主要溝通平台,且成員的對話和共享檔案都可以被搜尋。
Butterfield 當時認為,「過去 15 年微軟在商用工具上的霸主地位已經被瓦解,有越來越多新的工具可以取代。但這樣依照不同營運需求而使用新工具的情形,也讓公司各種資訊打散在不同服務和系統裡,沒有一個跨服務搜尋資訊的工具。
Slack 可以降低企業內部溝通時對 email 的依賴,可以搜尋到公司內部溝通記錄及檔案,這比其他協作工具還好。」
Butterfield 也覺得另一個溝通工具 HipChat 做得很好。當時 Butterfield 還相信,Slack 做得會比 Hipchat 更好。
2018 年時,還真的證實了 Butterfield 當年的預言。
HipChat 是 2010 年上線的,2012 年賣給了 Atlassian。Atlassian 2017 年推出了 Stride 想取代 HipChat,不過到了 2018 年,Atlassian 和 Slack 協議,將 HipChat 和 Stride 關掉,並將 IP 及用戶出售移轉給 Slack。Atlassian 也因這筆交易有了部分 Slack 的股份,成為 Slack 的投資人。
高速成長
測試期活躍用戶快速成長:
Slack 的天使投資人 Marc Andreessen 曾在 Twitter 發過一則推文,是 Slack 從測試期開始的六個月內的 DAU 日活躍用戶數的成長圖:
下圖是今年一月 Slack 發布,自 2014 正式對外推出後, 至今年一月達千萬 DAU 的成長圖:
下圖為 Slack S1 中顯示,ARR 快速成長,且用戶持續付費:
上市準備
i) 直接上市 vs IPO
Slack 的上市計畫和去年上市的 Spotify 一樣,走 Direct Listing (DPO) 而非 IPO,這樣做會跳過承銷商,省下一筆承銷費用。Direct Listing 不是發新股,原股份不會被稀釋,且現有投資人沒有閉鎖期的限制,上市後就可以賣。
Slack 在 S1 招股說明中有簡單說明和 IPO 的差異:
- 沒有承銷商: 在上市前,不會有承銷商預先找投資人銷售,來判斷上市前行情和可能的價格區間,直接由市場決定開盤後的市場。也不會有承銷商在上市後為了立即去穩定價格、維持或影響公開價的選擇權操作。所以上市當天的波動可能會較大。
- 沒有明確的 Class A 普通股要出售的數字。第一天的計劃出售的股份,多少還是會因申報預扣稅款 (withholding tax) 來估計有多少員工限制型股票 (RSUs) 打算出售。
- 沒有傳統 IPO 時,公司管理階層會被限制的 180 天的閉鎖期。但如果有員工都想出售手上的 Class A 普通股,那市場供給面會很大。
- 沒有傳統承銷商的路演(Roadshows), Slack 傾向自行舉辦投資人說明會,且會在自家網站上舉辦,可公開給大眾看的。
ii) 股票代號
前面提到的 Slack 的策略合作夥伴兼投資人- 協作軟體 Atlassian 在 Nasdaq 的股票代號是 TEAM,Slack 原本在四月遞交 NYSE 的上市代號是 SK,五月底申請改為 WORK。
所以,以後 Atlassian 和 Slack 合起來稱作 … TEAMWORK?
Slack 上市前營運數字
僅管 Slack 仍虧損中,Slack 2019 年的營收還是相較去年成長 150% 到 4 億美金。這些營收都是來自用戶付費訂閱服務,並不是靠補貼或來自廣告。
我也參考了四月中在 Nasdaq 上市,也是 B2B/Saas 類型的 Zoom 的 S1。
附帶提一下,很多人推崇 Zoom 是近來少數上市時已經獲利的公司,不過 Zoom 獲利很大的原因是因 Zoom 大部分研發人員都在中國,研發費用比起來實在低太多了。另外,在中美現在較緊張的經濟情勢來看,不知作為一個研發主力在中國又是做通訊軟體的研發團隊,是否會引起美國用戶在資安上的疑慮,後續可再觀察。
Slack 付費帳號有 88,000,其中一年 ARR 超過美金 10 萬的有 575 個。Fortune 100 的公司中,有 65 家是 Slack 的付費客戶。
[2019/6/2 新增:因 Slack S1 提了 48 次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我新寫了一篇談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 — SaaS 服務最重要的營運指標之一 ]
Slack 的 DAU 今年一月已超過 1,000 萬,用戶一週花在 Slack 的總時數是 5000 萬小時,一週送出的訊息數超過 10 億。
對最近上市的幾間 B2B 公司的營運數字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篇,除了Zoom,也有和 New Relic, Twilio, Atlassian 的營運數字比較:
這幾間公司的服務內容相比的話,個人較看好 Slack。Slack 比較像一個公司在溝通及協作的核心或基礎,而其他 B2B 服務都比較像「工具類」。當工具類的應用有更便宜的或帶有新功能的新服務出現時,比較容易被取代。Slack 累積了比較多公司過去和持續進行中的資料,轉換成本比較大。
後記
如果我們看 Slack 產品還沒推出時就籌了超過 1700 萬美金,產品正式上線才六年就準備上市,可能會想,這樣速度是不是太快?
我很喜歡一個在 Quora 上針對 Slack 早期籌了很多資金的回答,這其實不是一夕之間的成功。
如果我們從 2002 年的 Ludicorp 算起,至今這段路對 Stewart Butterfield 是 17 年。
Butterfield 在 2013 年剛推出 Slack 受訪時說,「因為當初 Flickr 很成功,大家會覺得我很聰明,但我覺得是我很幸運。也許我也很聰明,但是我很幸運。」
我自己的 Slack 使用經驗也很不錯。我的 Slack 上目前參加了四個公司和社群組織。除了產品基本的訊息溝通功能很強大,像 Channel、Thread 等功能對溝通很實用,我參與的其中一個公司,工程師利用 Slack API 整合了公司訂單資料,可隨時查詢和收到訂單狀態相關的訊息通知,甚至還開發了可以產生折價券的小功能。
我對台灣中小企業採用這些 SaaS 服務的市場是長期樂觀的看法,在台灣,各行各業在公司的營運、行政、溝通上,還很多是尚未被系統化或數位化的,這也意味在台灣市場,這類型服務成長空間還很大。
光檢視看看公司內所有溝通的訊息和各單位的文件是否可以被新舊同事搜尋?所有聯繫過的客戶和投資人是否有進 CRM 系統?寄出去的檔案有多少人瀏覽?很多現有的服務都能提升公司或組織的效率和建立內部系統。
歡迎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文章,介紹適合公司營運的 SaaS 服務:
對 Stewart Butterfield 在 Flickr 早期及 Slack 早期 Pivot 的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創新拿鐵這篇文章:
Butterfield 在離開 Yahoo 後曾說,他覺得 Flickr 還是大有可為,他希望透過照片串出一個世界百科全書,可惜在 Yahoo 沒有機會完成這個計畫。我也有點好奇想了解,他對 an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 through photos 是什麼樣的想像。
多年後的現在看 Slack 即將上市,是個日活躍用戶 (DAU) 超過千萬,年營收達 4 億美金的服務。有機會的話想問問看 Stewart Butterfield,對選創業題目有沒有什麼偏好,還會想在什麼時候,再回到當年初心開發遊戲嗎?
最後投射到我們公司以前的創業題目。2009 年 Tiny Speck 在開發 Flash-based MMORPG 時,2008 年我們公司 Gamelet 當時在做的是給 Flash 遊戲開發者快速開發多人連線遊戲的系統,不過這樣以提供遊戲開發者的平台推廣不易,2009 年我們轉為自己開發 Flash 多人連線遊戲。
在 Tiny Speck 推出 Slack 前,我們公司 2011 年在開發即時通訊 Cubie Messenger。Cubie 瞄準的是一般用戶傳訊的大市場,我在 2013 年看到 Slack 推出朝向企業市場時,當時倒沒有遠見想過,通訊軟體如果做 B2B 市場走 SaaS 付費模式,也有這麼大市場規模。
接下來 6 月 20 日就可以知道市場對 Slack 表現的反應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