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tagram 有 2.7 億則照片貼文使用了 #nofilter 這個 hashtag。
新的一集 Podcast 上架,而且要贈書! 這次節目是要介紹一家短短十年影響我們生活與科技新創產業巨大的公司 — Instagram。
在這集 podcast 我和 Yuan-Ping Wu (Titan) 除了介紹 Instagram 創辦故事,也會談一下 Instagram 從 2010 年 10 月創辦起,這個剛滿十歲的服務,如何影響了我們生活、商業、科技圈、人際社群各面向,以及被 Facebook 購併前後, IG 在使用者及營運數字有怎樣的發展。
Instagram 搭上 2010 年行動市場崛起,尤其是 iPhone apps 起飛的年代,從一個可以上傳含「濾鏡」的「正方形照片」的類工具服 …
從去年底開始跟 #星箭廣播 錄製了十集左右的 Podcast,這集終於以輕鬆的心情,聊聊我喜歡聽的 Podcast 們。
節目收聽連結:
以下是我對這集 Podcast 的補充介紹:
我的生活和工作這十多年來幾乎就是泡在網路新創產業,我喜歡聽的多是這些談網路圈趨勢、創投、新領域或軟體服務的 podcast。
先說怎麼開始聽 Podcast。雖然很久前就認識了些中國的「播客」朋友,不過最近一兩年比較頻繁在聽,是因 2017 年時,想多了解 Crypto 的知識,我找到幾個節目和知名創投的訪談開始聽的。
— 單集推薦:Naval Ravikant On How Crypto Is Squeezing VCs, Hindering Regulator …
今年初元旦假期時,星箭廣播的 Titan 推薦我看一部紀錄片 General Magic,從年初看這部紀錄片,到現在今年都快結束了,我們終於在合作錄製好幾集 podcast 後,要聊聊這個一直想和大家分享的 General Magic 這家公司的創業故事。
General Magic 這公司是在 90 年初期從 Apple 拆分出來的,公司創立元老也都是當時在 Apple 擔任重要角色的員工。
三位靈魂人物:
Marc Porat: 1983 年就創辦一家 PSN,透過衛星廣播的方式,為大公司及政府提供 video conference 的服務。(對照在疫情爆發的 2020 年,video conference 在 37 年後成了一個普及的 consumer 服務。)Porat 後來在蘋果規劃手持裝置產品。
Andy Hertzfeld: 1979–1984 在麥金塔團隊,後來創業開發麥金塔硬體周邊,1990 公司上市
Bill Atkinson: 1978–1990 在蘋果開發 LISA 電腦的圖形介面、 麥金塔核心團隊,開發如 MacPaint, QuickDraw 等功能。
簡單地說,這故事就從這裡開始,過沒幾年這些元老和主要團隊成員各奔東西,然後公司也就結束了。
General Magic 創辦時的 1993年是網路還不普及的時代,他們卻有一個未來的科技產品藍圖。在當時人們還沒出現 WWW 網際網路和 SMS 簡訊的年代,他們團隊的目標是開發一個手持行動裝置,這個手持裝置可以透過網路傳輸資料、有 USB 的雛形、有觸控筆輸入、有日曆、個人資料管理等功能,而且有雲端的概念,甚至開發的作業系統都考慮要跨不同硬體平台…等等。他們甚至期待,未來能將這個裝置做到很精小,像手錶這麼小。
這間大家沒聽過的公司在矽谷歷史無聲地翻了一頁,我們卻想要錄兩集來談她在近 30 年間科技發展的重要影響。
第一集我們會按照時間軸從 General Magic 風光創辦說起,介紹這家公司對下一代科技產品的擘畫與公司的靈魂人物,他們如何從短時間爬上風光上市之路,最後卻走向落寞結局的故事。
第二集我們以後見之明,去還原當年 General Magic 失敗的原因。他們創業的同期,錯失了哪些市場機會,看走眼哪些貌似簡單的商業模式所掀起的大浪,將我們的生活型態捲到當下習以為常科技服務。我們查找一些資料,挖掘當年 General Magic 在創業過程中埋下了哪些種子,在其後近 30 年的時間,發展成當今科技產業的樣貌。
我很喜歡這個紀錄片,在準備這兩集的過程中,我們查找很多故事裡的人物後來發展和他們的回顧分享。這個失敗的故事和這集 podcast 準備的過程,很多時候讓我很有共鳴,也很感動。
新科技產品的迭代,往往是一些勇敢的創業者冒險去投入,慢慢往前推進的。我們常看著媒體歌頌矽谷造就多少成功故事,想像著那些獨角獸的光環,想要連結和沾光。但從 General Magic 的故事,和我觀察的許多矽谷日常,多是一次次試錯失敗之後的改版進化。於此我也想表白一下,就別一直想著要成為矽谷了。人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矽谷啊。
節目兩集,一集各約 50 分鐘。歡迎收聽。🎩🐰
Podcast 連結:
我和星箭廣播的 Yuan-Ping Wu (Titan) 錄製了新的一集 Podcast 談 IM (Instant Messaging)。我們從 20 年前自己使用的 IM 聊天軟體開始聊,一路講到今天的 mobile messenger 和 social network 市場,這集也談不少這些 IM 服務的消長數字和 business model。
因為這集的數字比較多,IM 發展時間也很長,在此補充節目中提到的數據。
全球 Mobile Messenger/Social Network 排行- by MAU (月活躍用戶):
這是我跟 Yuan-Ping Wu (Titan) 在星箭廣播錄製的第三集。
節目介紹:
Podcast 直接聽:
這次我們講矽谷鼎鼎大名的創業加速器 Y Combinator (YC) 和他的靈魂人物 Paul Graham (PG) 的創業故事。
節目中我們會聊幾個部分:
PG 創辦過的公司
PG 在創辦 Y Combinator 前,在 1995 年起創辦了兩間公司,先是 Artix,但因為 Artix 曲高和寡沒有什麼用戶,他們很快地 Pivot 成另一家公司 Viaweb。
我們現在網路購物或上網開店已經是生活的一大部分,但當年 Viaweb 可是整個網路開店的先驅。Viaweb 時期一些商家看到電子商務的商機,逐漸打開網路上開店的風氣,當越來越多商家加入 Viaweb,後來 Viaweb 就被 Ya …
這幾兩個月我在 Twitter 追的這些美國科技圈名人,好常貼台灣防疫的消息,大多是盛讚台灣的防疫成效。
我有時會將這些訊息轉給 Twitter 上的好朋友,也常常轉給在矽谷有好人脈的 John Fan,因平常不大會想到,Taiwan 會這樣成為美國科技圈討論的焦點。
這週 John 寫了一篇講台灣在防疫的表現,Republic of Face Masks,分享一下。
我之前曾有次將這些科技圈的推文,留言在 AmberBeCool 在 facebook 的這篇貼文。
當時我是覺得,與其在 NY Times 登 Taiwan Can Help 廣告,如果我們能多關注 Twitter 上這些名人,多和這些好奇台灣作法的名人互動及傳達台灣在地的應對措施,效果或許比廣告更好?
我當時簡單摘要了這些科技圈名人「部 …
我跟 Yuan-Ping Wu (Titan) 又錄了一集 Podcast 談 Twitter 的創業(宮鬥)故事。
三月聊 Twitter 還滿適合的,因為:
2006/3/21 Jack Dorsey 發出天下第一則 tweet: “just setting up my twttr”
2007/3/7 是我註冊 Twitter 的第一天 :D
2007/3/12 Twitter 在 SXSW 開始第一波爆紅
我們接續上一集 podcast 尾聲 Evan Williams 的 Blogger 後來被 Google 購併之後發生的事。因為 Ev 持續寫 blog,後來 Biz Stone、Jack Dorsey (Twitter 的共同創辦人)當時都陸續毛遂自薦希望和 Ev 一起工作。
這集故 …
— 我和 Yuan-Ping Wu (Titan) 合作的第一集 Podcast — Evan Williams 上線囉。
星箭廣播對這集的介紹:
錄音緣起
前陣子和三創基金會的 Lawrence Lin 和 Titan 碰面,知道三創 Star Rocket 三創育成 希望對科技新創,有更深入的搜羅和紀錄的計畫。
我這一兩年又愛上 podcast 這個新的 medium,我們就想嘗試找一些題材,透過三創的「星箭廣播」節目分享一些在網路/科技創業的故事和分析。
為什麼選 Ev Williams 作為我們合作的 podcast 第一集呢?
當年的一個鄉下大學輟學生(他不是像 Gates、Zuckerberg、Sergey & Brin 從名校輟學),說到他幾個創業題目的初心,可稱不上想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生活那麼高大上的題目。
但隨著這 20 多年網際網路的發展,今天我們能這樣快速地在網路以不同形式發聲,多少都有 Evan Williams 參與的軌跡。
好比,可以在 Blogger 寫日誌、在 Odeo 以聲音發表(該 podcast 服務沒上線)、在 Twitter 碎念、在 Medium 書寫想法。
而透過這些平台,人們發表的碎念和聚集出的想法,卻一點一滴改變了世界。
我是在 2005 年前後開始關注 Evan Williams (@evhead),在 06 年我跟先生Tempo (Yenwen Feng) 在舊金山參加了一個 The Future of Web Apps 的研討會,當時 Ev 已經離開 Google,剛成立新公司 Odeo 想作 podcast,在那場研討會時,正在考慮 pivot 作 Twitter。
(而這場研討會,對日後 Tempo 跟我人生影響也很鉅大啊。)
這集節目大約一小時,歡迎訂閱星箭廣播的 medium 和 podcast。如果有什麼對本集節目的建議和批評,也歡迎讓我們知道,喜歡的話,來鞭策我們繼續錄下一集喔。
也自我揭露一下,我最愛的 podcast 節目叫做 Acquired。這是兩位 VC 比較深入地在講一些知名公司從創辦人的背景到後來 IPO 或 M&A 的分析。我多少也把 Acquired 當成我對一個好聽的 podcast episode 的內容的標竿。所以看到有朋友笑稱怎麼有點像 Acquired,我竟然有點開心有人發現我在致敬,雖然 Titan 一點也不期待我們有別人的影子 ~
自己為這集寫了很多版的稿子,實際錄起來,很多語句還是有點生硬,會多多練習的。
🚀🎙免費訂閱收聽《#星箭廣播》👇🏻
Apple Podcasts 收聽連結 https://ubin.io/DPezYk
Google Podcasts https://ubin.io/XTE15K
Spotify https://ubin.io/1WbjS7
或直接點下面連結來聽吧。
我在前一篇文章 Slack — 有關 Slack 上市和一些 Slack 的故事 有一段是講 Slack 的營運數字。
文章發布後,想再寫文提一下 Slack 很重視的幾個 Key Business Metrics。Slack 的 S1 有提到他們公司有三個 Key Business Metrics,以作為公司衡量自己表現、判斷趨勢、作財務預測、策略決定。
三個主要營運指標是:付費用戶數、付費大於 10 萬的客戶數、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 (淨收入留存率)。我想特別介紹一下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
儘管 Net dollar retention rate (淨收入留存率) 並不是一個美國會計準則 GAAP 對上市公司要求公開的數字,但 …
因為我很喜歡的服務 Slack 即將在 6 月 20 日在 NYSE 上市,自己也對 B2B/SaaS 的題目有興趣多了解,所以最近在看 Slack 的上市文件時,想寫一下這位我欣賞的網路創業者及他創辦過的服務。
Slack 創辦人 Stewart Butterfield 是之前很有名的照片服務 Flickr 的創辦人。其實在創辦 Flickr 之前,他在 2002 年於加拿大成立 Ludicorp,原本是要開發一款 MMORPG 遊戲,可惜這款遊戲並未成功推出。公司在 2004 年 pivot,轉向開發照片服務 — Flickr。Flickr 當年引領了 Web 2.0 風潮,2005 年以美金 $3500 萬賣給 Yahoo。(2018 年 Flickr 又被 Yahoo 易主賣給了 Sm …
About